现代社会中,化学品已无所不在。化学品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安全、健康和环境风险。健全化学品管理,兴利除害,最大限度降低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重大影响,已成为全球共识和挑战。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长距离迁移性等特性,成为国际化学品领域关注的焦点。2001年《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正式通过,中国是《公约》的首批签署国之一。
十五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公约》履约工作,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履约体制机制和履约模式。
一是建立履约机制。POPs履约工作涉及农业、冶金、化工、建筑、医疗、电力、电镀、电子电器等多个领域。200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委组成的国家履约工作协调组,形成多部门各负其责、协同推进POPs履约的工作格局。
二是完善政策法规。2007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实施计划》,明确了履约目标、任务和措施。2010年10月,环境保护部等9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二噁英污染防治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类产品的替代品开发与应用”列入鼓励类,将滴滴涕等POPs等列入淘汰类落后产品。2015年,我国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要求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有利于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方法和工艺,实现达标排放。
三是夯实工作基础。国家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围绕POPs的环境影响、替代和减排技术等,开展了200余个科研项目,强化科技支撑。环境保护部重点针对无意排放POPs实施了统计报表制度,逐步积累基础信息,逐步建立了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熟练、经验丰富、精干高效履约队伍,为公约谈判、政策研究、项目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我国分行业、分领域、分阶段实施了50多个履约国际合作项目,争取到全球环境基金(GEF)和双边赠款2亿多美元,国内配套资金超过6亿美元,在农业、卫生、建设、废物处置、钢铁、造纸等多个行业领域,开展了有意生产使用POPs的淘汰和无意排放POPs的削减控制工作,推进重点行业的最佳可行技术和最佳环境实践的示范、应用和推广。
五是积极参与全球履约。参加了历届缔约方大会和新POPs审查委员会,推荐专家加入新POPs审查、全球POPs监测和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编制专家小组。制作并发布6种语言的POPs宣传歌曲和游戏,被公约秘书处、GEF、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广泛转载。中国为其他国家履约提供了典范,并得到公约执行秘书多次赞扬。
十五年来,我国履约成效显著:全面淘汰了滴滴涕等17种POPs的生产、使用和进出口;铁矿石烧结、再生有色金属、废弃物焚烧等重点行业二噁英排放强度降低超过15%;清理处置了历史遗留的上百个点位5万余吨含POPs的废物,解决了一批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POPs环境问题。
目前,《公约》管控的POPs由首批的12种增加至26种,未来仍将不断评估和增列新POPs,POPs禁限工作涉及行业越来越广,履约任务日趋繁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化学品生产、使用大国,生产、使用化学品数万种,在健全化学品管理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环境风险防范工作机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估能力建设”。
展望未来,环境保护部将继续协同各相关部委,加大工作力度,迎难而上,开展化学物质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估,对高风险化学品生产、使用进行严格限制,并逐步淘汰替代。我们也愿意与国际社会广泛开展合作,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分享经验,履行国际承诺,为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